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5篇
  免费   421篇
  国内免费   400篇
航空   1676篇
航天技术   448篇
综合类   209篇
航天   45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21.
We consider a relativistically moving blob consisting of an isotropic electron distribution that Compton-scatters photons from an external isotropic radiation field. We compute the resulting beaming pattern, i.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cattered photons, in the blob frame as well as in the observer’s frame by using the full Klein–Nishina cross section and the exact incident photon distribution. In the Thomson regime the comparison of our approach with Dermer (1995) results in concurrent characteristics but different absolute number of the scattered photons by a factor of fcorr = 3.09. Additionally, our calculation yields a slightly lower boost factor which varies the more from the corresponding value in Dermer (1995) the higher the spectral index p of the electron distribution gets.  相似文献   
122.
将一种基于多维修正的Osher通量运用于高阶加权紧致非线性格式(WCNS)中,该修正通量主要在垂直于激波面的界面上增加耗散,能够改善Osher通量的激波捕捉稳定性,同时对边界层和接触间断的分辨率影响非常小。对修正的Osher通量在高阶WCNS中的特性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测试了基于Osher通量的WCNS的激波稳定性、热流预测精度、边界层模拟能力、激波边界层干扰模拟能力,并与Steger-Warming通量和Roe通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修正后的Osher通量比Harten修正的Roe通量具有更好的激波捕捉鲁棒性,而边界层、驻点热流值和激波边界层干扰的模拟则明显优于Steger-Warming通量。上述结果说明了基于修正的Osher通量的高阶WCNS具有较好的激波捕捉特性、热流预测精度和边界层计算能力。  相似文献   
123.
结合寒冷地区气候特点与通信机房温控的现状,针对50%浓度乙二醇溶液为工质的换热器,试验研究了自然冷源利用率与换热器自身变频节能的关系。结合乙二醇冷剂的特性,通过建立功率与频率关系模型、温差与功率和频率关系模型,实现了换热器循环泵和风机的变频控制策略。结果表明:在室内外温差、换热功率与循环泵、风机频率同时满足的条件下,以功率模型作为参数进行换热器自身的变频节能是可行的。通过对哈尔滨地区的气候数据与散热房控温试验分析,证明了乙二醇换热器的变频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24.
热障涂层在涡轮叶片应用中的热防护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剑琴  赵超凡  邱璐  陶智 《航空动力学报》2019,34(11):2503-2508
建立了含热障涂层的涡轮叶片简化传热模型,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了热障涂层的有效性判据,并基于此进行了热防护有效性分析。理论分析与数值实验表明:由热障涂层带来的复合传热表面传热系数的变化会显著影响热障涂层的热防护效果;在发动机典型工况下,对于处于高温区的高压涡轮叶片前缘处,热障涂层引起的复合传热表面传热系数变化率最大值的范围为1.25%~10.83%以满足热防护有效性要求。在工程中应特别注意由于热障涂层的应用带来的复合传热表面传热系数的变化,否则会导致热防护失效,甚至产生反效果。   相似文献   
125.
付仲议  朱惠人  姜茹  程李坚 《推进技术》2019,40(7):1585-1593
为了研究高主流湍流度下二次流密度比对涡轮导叶全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使用热色液晶测量了在主流湍流度为15%,二次流密度比为1.0和1.5下三维涡轮导叶的气膜冷却效率和换热系数。二次流与主流质量流量比为7.0%和12.5%。结果表明:二次流密度比增大可以降低冷气射流的动量,小流量比工况下,在叶片前缘和压力面前半段,动量较低的二次流在高主流湍流度的影响下更易耗散,增大二次流密度比使冷却效率明显降低;大流量比工况下,二次流动量降低使气膜孔后区域冷气贴附性增强,气膜冷却效率和冷气覆盖效果均得到提升。小流量比工况下,二次流密度比增大对叶片表面换热的影响较小;大流量比工况下,二次流密度比增大使吸力面中弦区域和压力面后半段的平均换热系数比分别降低15%和25%。  相似文献   
126.
高空飞行环境中液体运载火箭底部热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数值模拟和飞行测试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液体运载火箭高空对流/辐射耦合换热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研究。基于燃气多组分输运Navier-Stokes方程、热辐射方程、Realizable k-ε两方程湍流模型,建立了高空含自由流的运载火箭燃气喷流流动模型。辐射模型采用离散坐标法(DOM),空间离散采用二阶迎风TVD格式,对多个典型飞行高度火箭底部热流进行大型并行计算,将数值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广泛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精度和有效性。数值研究表明,火箭底部辐射热流在刚起飞阶段达到最大值,随着飞行高度上升,辐射热流逐渐降低,火箭底部对流热流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20 km高空达到峰值。本文的预测分析方法对液体运载火箭底部热防护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7.
航空发动机间冷器及回热器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航空器发展对航空发动机经济性和环保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间冷回热循环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间冷器和回热器的研究已经成为发展间冷回热循环航空发动机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间冷回热航空发动机的研究背景,回顾了国内外有关航空发动机间冷器与回热器的换热表面研究、热交换器优化工作、间冷器及回热器与航空发动机整机匹配研究和新型高温热交换器技术,提出了航空发动机间冷器及回热器相关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8.
王炀  唐硕 《飞行力学》2011,29(5):69-72
建立了飞行器助推-滑行式燃料最优真空飞行轨迹的最优控制模型,给出了一种更为简单、直观的内点约束条件和横截条件的推导方法,讨论了高效且更为稳定的数值计算方法,提出了两种应用模式,通过与连续推力式和脉冲式飞行方案的比较,说明这种设计方法在节省燃料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9.
对我校供热系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锅炉热效率及能耗监控方面的不足,并针对锅炉热效率提高和二次网循环泵变频调节进行了节能分析计算;同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对循环泵设备配置及控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要加强技术指标量化考核和能耗监测,提高效率、节能降耗,实现供热系统的科学化、集约化运行。  相似文献   
130.
通过热压罐和RTM成型工艺的复合材料C型框弯曲试验,研究了两种工艺方法对其承载能力及破坏模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热压罐成型的隔框承载能力比RTM成型工艺高27.5%,且其分散性小;两种工艺的破坏位置一致,但RTM成型的隔框在平直段与弯曲段过渡截面处外壁先发生分层,而热压罐成型在该处外壁至破坏前才出现分层损伤.该结论可以为该型结构的工程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